2008年8月31日 星期日
30年前的香港景象
40年代 :
服式變化不大,逐漸受西方潮流影響,且愈來愈顯著。
尤其是朝鮮戰爭爆發,美國嚴格限制中國,包括香港和澳門的出口物資,嚴重打擊香港的轉口貿易,迫使許多工廠停工。
由于生活艱難,人們兩餐不濟,穿衣只求遮體,更談不上衣服潮流了。許多婦女仍穿粗布唐裝,甚至為了節省布料,曾出現了特別短小的“師奶”裝﹔還有,當時漫畫“13點”內,女主角追求繽紛色彩的摩登西服。
50年代 :
自中日戰爭初期至一九五○年,眾多從前生活在上海、南京等大城市的富商巨賈及政要名流,均南移至香港生活。同時,大批的服裝技師,尤其是江浙兩省的名師,也南下香港謀生,直接影響了香港的時裝潮。
從40 年代初期至50年代後期,旗袍已成為香港女性的大眾服裝,然而,較低層的婦女還是以穿著衫褲為主。整體來說,穿唐裝的還是比穿西式女服的為多。至於男裝方面,戰後,男性唐裝已潰不成軍。唐裝漸被恤衫西褲取代,成為男性日常便服之選;至於宴會場合,西裝亦取代了長衫馬褂。
60年代 :
香港工業在這個年代起飛,各種制造業昌盛,特別是製衣業發展神速,經濟蓬勃令香港生活質素提升,生活模式已趨國際化。而香港時裝節亦首次于1967年舉行,并正式出現本地時裝設計師作品。隨后每一年都繼辦時裝節,使香港成為東南亞一個新興的時裝設計中心。
另外,在美國電影文化,以及香港的電影明星陳寶珠、蕭芳芳等全面西化打扮的帶動下,香港時裝風氣出現了重大改變,女裝西服漸漸取代了不夠時尚的唐裝衫褲和旗袍。男性方面,穿著西裝已成為時尚,而當時最流行的乃襟領較細,衫尾開叉也較低之款式。
雖然在60年代初期,還有許多香港人穿唐裝衫褲和旗袍等,但到了60年代末,西服已成主流,并緊貼國際時裝變化。
香港電影明星陳寶珠的西化打扮 西化服裝席捲60年代。
70年代:
這是香港經濟起飛時期,也可以說,是一個新發財的暴發戶來臨年代。這時候的女性,商場上直追男性,出現了“女強人”。她們經濟條件可購名牌衣服,賺錢容易,花得更快。這年代流行的服式,包括聖羅蘭設計的男士服裝(何守信最喜歡穿)、女強人套裝(鄧蓮如版本)、KENAO的高底松木鞋(參照蕭芳芳打扮的林亞珍)、還有后來嬉皮士的打扮Post-Hippies、李小龍的Addidas運動套裝。
而Gucci和Dior等名牌店亦流行起來,在這個環境下,縫紉店漸漸被成衣店、時裝店及百貨公司所取締。再加上來自美國的牛仔褲文化席捲全球,港人開始放棄拘謹的衣著方式,西裝領呔不再屬於非有不可的衣物。除牛仔褲外,低腰喇叭褲亦極為流行。
70年代後期牛仔褲極為流行